近日,筆者通過某知名網絡平臺采取線上搶單、線下取貨的方式,僅僅花了一分錢買了一份大武口知名品牌涼皮。商家將原本八九元一份的涼皮以近乎“白送”的方式銷售,讓消費者感到物超所值,吸引了不少人關注。然而,這種以超低價促銷博取高流量、“圈粉”、擴大品牌知名度的行為,無論是對于消費者、商家還是整個行業來說,都會帶來不利影響,亟需引導和監管。
網絡圖片
近年來,隨著直播電商的崛起,越來越多的商家加入直播“大軍”,直觀展示、場景式銷售的模式大大拓寬了銷售渠道。為了吸引流量、圈粉,不少直播間、購物平臺上的商家不惜賠本賺吆喝,最終演變出了“一分錢”式的促銷噱頭。
超低價促銷看起來讓利于消費者,卻充斥著不少亂象。譬如,有些商家為了降低成本只能降低產品質量,出現貨不對板、以次充好、短斤少兩等亂象。套路滿滿的促銷噱頭容易導致消費者對真實情況產生誤解,不僅損害了他們的知情權,商品質量和服務也難以保證。尤其是消費者以超低價購買的各類食品,更容易出現食品安全問題。而消費者一旦發現上當受騙,往往因為商品價格極低而放棄投訴,不愿意花時間及精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,從而助長了商家的不良風氣。
事實上,超低價的促銷更會對行業發展產生不良影響。一個產業的發展需要良性競爭,“一分錢”式的促銷極容易引發惡性的低價競爭,商家應謹慎推行、適可而止。一旦產生“劣幣效應”,影響往往是毀滅性的。尤其是食品類的商品一分錢促銷活動引發的“缺斤少兩”“以次充好”行為,將會導致更多的食品安全問題,使整個行業陷入過度“內卷”的惡性循環。
無論是對地方的品牌還是對整個行業長遠發展來說,都是不利的。所謂“從善如登、從惡如崩”,地方政府及廣大誠信商家多年來努力經營,為行業樹立的品牌、形象,很有可能因為超低價促銷而在一瞬間坍塌。
商家盈利、行業發展,不能僅僅依靠“一分錢”式的促銷噱頭。說到底,商品和服務的高品質才是網絡銷售的靈魂,商品質量佳、品質好才是“硬道理”,才能真正留住顧客,讓流量變成“留量”。有了良性循環的消費環境,每一個行業才能在困境中突圍,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面對“一分錢”式的促銷,市場監督部門應加強引導、監管,打擊虛假宣傳和過度營銷,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和諧的市場環境。更重要的是,消費者在面對低價誘惑時要保持頭腦清醒,理性思考商品價格與質量是否相符,做到理性消費,不被沖動左右,以免落入消費糾紛。構建讓人放心、良性循環、健康有序的網絡直播消費環境,需要消費者、商家、網絡平臺和市場監管部門多方努力。(寧夏新聞網特約網評員 劉均)